中心欧宝(中国)  中心概况  实验队伍  实验教学  实验条件  实验管理  教学改革  实践创新  科学研究  实验图库  下载中心  互动平台 
 实验大纲 
 实验项目 
 实验课件 
 实验视频 
 实验课表 
 电子教案 

 
当前位置: 欧宝(中国)>>作物教学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电子教案>>正文
农业推广学教案
 

课程名称

农业推广学

课程编号

101A2006

总学时32

讲课:  32  学时

学 分   数

2

课型

必修课(   √ ) 选修课( )

理论课(   √ ) 实验课( )

任课教师

崔福柱

职称

副教授

授课对象

农学13011302

教材

高启杰主编. 《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

1.汤锦如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一五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卢敏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

3.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唐锦如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高启杰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一五规划).中国农大出版社2008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掌握农业推广的本质和规律。农业推广的本质规律是农业创新成果的扩散规律和农民的采纳规律。

2.指导我国农业推广实践。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新的农业推广理论的指导。

3.提高学生推广素质与技能。农业推广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推广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过硬的推广技能。只有掌握了原理、方法和技能,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应对工作。

教学重点


农业推广的若干原理(创新扩散、行为改变、推广沟通)和基本方法(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教学难点

创新扩散原理、农民行为改变原理等

教学进程

12 次课

34次课

56 次课

78次课

910次课

1112次课

1314次课

1516次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第三章 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第四章 农业推广沟通

第五章 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与方式

第六章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第七章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

第八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


4学 时

4学 时

4学 时

4学 时

4学 时

4学 时

4学 时

4学 时


备 注

考核方法

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核占70%。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评定。










章 节

第一章 绪论

学时:4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活动的起源与发展,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认识农业推广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重 点

农业推广概念的四种涵义1.狭义农业推广;2.广义农业推广;3.现代农业推广;4.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难 点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4种农业推广概念产生的背景。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推广活动的起源与发展(2学时)

先简单介绍教师情况,点名。简介课程学时数及考核方法等。用15分钟左右。

一、古代农业推广播动的产生与发展

简单分为5个方面进行讲解,内容如下:

1.后稷教民稼穑

后稷生平简介

2.赵过首创了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推广程序

赵过是汉武帝时期的搜粟都尉。赵过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叫“代田法”。

带田法增产原理

代田法推广过程

3宋代农业推广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推广一词出现的史料

4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推广世家

5.清代江苏织造李煦创造了试验、示范、繁育、推广的整套良种推广程序

二、近代农业推广活动的概况

(一)洋务派的良种引进活动

(二)近代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机构的设立

(三)民间社团活动及农业推广实验区

(四)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推广工作

(五)共产党领导区域的农业推广活动

三、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演变

119491957年,起初以县示范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组成推广网络;后来又大力兴办乡()级农技推广站。

   219581965年,推广机构经历了精简、整顿、恢复、发展的过程,开始建立县、专区级农技推广站,并完成了专业分工。

   319661977年,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兴起,农民技术员队伍逐渐扩大,是专群结合推广体制阶段。

  419781991年,从上到下重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全国农业推广新体系的重建阶段。

51992年~现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新体系工作开始提到议事日程,是农业推广体系深化改革阶段。

19937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推广工作的原则、推广体系的职责、推广工作的规范和国家对推广工作的保障机制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原则规定,是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推广工作的主要成就

   1.普及良种,逐步实现“四化一供”

   2.完成全国土壤普查,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3.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4引进并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一步开发塑料大棚和日光型节能温室技术

5.大面积推广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轻型栽培技术

6.推广优良种禽种畜,改进饲养、防病技术

   7.推广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

   8.有计划地开展重点项目的推广

9.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服务

10.加强农业推广立法

11.开展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四、国外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农业推广活动起源

(二)美国农业推广活动的发展

(三)美国农业推广的主要内容

成年农民教育----农事指导教育;

农村青少年教育——“4H”俱乐部教育;

农村妇女教育——家政教育。


第二节 农业推广的概念(1学时)

一、农业推广的涵义(大约20分钟)

先学习三种农业推广的概念,然后比较不同推广产生的背景。

()狭义农业推广

()广义农业推广

()现代农业推广

(四)不同农业推广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大约20分钟)

()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

()农业推广工作的作用

第三节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0.5学时)

一、国外若干代表性农业推广理论

1技术传输理论

2双向沟通理论

3创新扩散理论

4目标团体理论

二、国内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概况

第四节 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对象与任务(0.5学时)

一、农业推广学科性质(一般了解)

二、农业推广学科的研究对象及任务(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大约20分钟)

1.研究对象

2.任务

三、农业推广学的内容及理论来源(大约20分钟)

(一)农业推广学的内容

1.农业推广的原理。包括农业的创新扩散,推广心理,推广行为,推广沟通,推广教育,推广组织等。

2.农业推广的方式与方法。包括集体指导方法,个别指导方法,大众媒体宣传方法等。

3.农业推广的技能。主要包括试验与示范,信息服务,经营服务,语言与演讲,推广工作评价等。

4.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

(二)农业推广学理论来源(只有多种学科交叉,才能促进推广学的发展)

1.农村社会学

2.教育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

4.行政组织学

5.传播学

6.行为科学

7.其他学科

五、学习与研究农业推广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农业推广学的目的、意义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

思考题

1.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2美国农业推广的主要内容。

3.农业推广概念的四种解释。

4.农业推广的地位与作用。

5.农业推广学研究对象、性质及任务。

主要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高启杰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

3.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章 节

第二章 推广沟通原理

学时:4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理解农业推广沟通的不同分类,掌握农业推广沟通的要素、程序和特点,掌握农业推广沟通技巧和要领。

重 点

农业推广沟通的要素,农业推广沟通的程序,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基本要领和技巧。

难 点

难点: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

第一节 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和分类(1学时)

一、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

1.沟通的概念

人际沟通的目的:表达思想、表示态度、表白感情、交流意见、表达愿望等。

沟通作用:通过沟通相互了解各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从而影响别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达到预期的结果。

2.沟通的重要性

3.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重要性

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是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推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分类(重点)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五)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的要素、程序和特点(2学时)

一、农业推广沟通的要素(0.5学时)

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和沟通媒介(分别讲解)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程序(这六个步骤按顺序进行)

()农业信息准备阶段

()农业信息编码阶段

()农业信息传递阶段

()农业信息接受阶段

()农业信息译码阶段

()农业信息反馈阶段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

(一)沟通的平等互相尊重与不等价性

1.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是平等关系

2.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不等价性

(二)推广人员主动适应农民

(三)推广人员和农民互相影响

(四)沟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1.农业推广沟通的开放性

2.农业推广沟通的选择性

(五)沟通的多层次性和侧重性

1.沟通的多层次性

2.沟通的侧重性

第三节 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效率的方法与技巧(1学时)

一、农业推广沟通障碍

  ()语言方面的障碍

1.语言差异造成隔阂

2.语义不明造成歧义

()观念方面的障碍

1.封闭观念排斥沟通

2.僵化观念窒息沟通

()角色不同形成的障碍

1.年龄不同可能形成“代沟”

2.专业不同可能形成“行沟”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

()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

   ()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

三、农业推广人员的沟通技巧

()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要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

   ()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

   ()了解、利用风俗,为农业推广服务

()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 为什么沟通在农业推广中有极其重要作用?

2.农业推广沟通有哪些沟通要素组成?

3.如何克服农业推广中的沟通障碍?

4.农业推广沟通有哪些特点?

5.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有哪些?

6.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效率?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高启杰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

3.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章 节

第三章 行为改变原理

学时数   4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行为的概念和行为的产生的机理,理解农民行为产生的主要理论,掌握农民行为改变的的理论和规律,学会行为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民行为的产生与的改变,行为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难点:农民行为产生的机理,行为产生的主要理论。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民行为的产生(2学时)

一、农民行为产生的机理

(一)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什么是行为?

2.人的行为的特征

(二)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用图例解释)

二、行为产生的主要理论-需要理论

(一)需要理论的层次论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的作用分析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三大动力

1)原动力——农民需要 (2)拉动力——市场需求 (3)推动力——政府政策导向

2.农民需要、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导向三者互相作用模式

1)垒加型 (2)相容型(3)抵消型

三、行为理论之二——动机理论

(一)动机及其作用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1.始发作用2.导向作用 3.强化作用

(二)动机的特征

(三)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2.外在条件

四、行为理论之三——激励理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第二节 农民行为的改变(2学时)

一、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一)农民行为改变的难易度

(二)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1.具体的学习改变

2.行动的改变

3.发展性改变

二、农民个人行为的改变

(一)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

1.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

1)农户本身的经济需要引起的内在动力。

2)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农民的推动力。

2.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阻力因素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农民自身的障碍和传统的文化障碍。

2)环境障碍。

(二)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的相互作用

(三)影响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主要因素

三、农民群体行为的改变

(一)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联合群体与集体。

(二)群体的作用 

(三)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 

(四)群体意识的培养

(五)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 

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出以下规律:(1)服从。(2)从众。(3)相容。(4)感染与模仿。

(六)群体行为的改变方式

1.参与性改变

2.强迫性改变


本章思考题

1. 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2.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对农业推广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激励理论在推广工作中如何应用?

5. 农民科技购买行为的过程和类型。

6. 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7. 有哪些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如何使用?

8. 如何按农民需要进行推广?

主要

参考资料

1.高启杰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

2.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章 节

第四章 创新扩散原理

4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新概念和特性,理解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认识创新采用者分类,掌握农业创新扩散的方式、过程,重点掌握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重 点

难 点

重点:创新的概念和特征,农业创新扩散的方式、过程,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数学模型。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1.5学时)

一、农业创新的涵义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民在采用创新的过程中,基本上需要经过认识、感兴趣、评价、试用、采用五个阶段。

三、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创新先驱者  指首先采用某项创新的少数农民,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

(二)早期采用者  指那些紧跟创新先驱者之后不久就采用新技术的农民。

(三)早期多数  指那些注视着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相当多数的农民,他们没有经过太多的时间,也采用了这项创新。

(四)晚期多数  指那些遇事过于小心谨慎,看到邻近农民的多数已经采用创新,他们也一起加入创新采用行列。

(五)落后者  指直到最后才采用创新或拒绝接受创新的少数农民。

四、各类采用者采用过程各阶段的时间差异规律

(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过程(用图例)

(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用表)

(三)创新采用者采用过程不同阶段一般规律及启示

五、采用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推广方法

(一)根据创新项目开展情况选择推广方法  

1. 未曾推广过的创新   2. 曾经推广过的创新

(二)根据采用过程不同阶段选择推广方法

1. 认识阶段  推广人员尽可能较快地让农民知道创新技术和事物,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成果示范、报告会、现场参观等活动,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和认识创新。

2. 感兴趣阶段。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使农民了解创新后,可以通过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小组讨论和报告会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认识、消除顾虑,增加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3. 评价阶段。农民对创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对是否采用新技术还犹豫不定,特别需要得到分析、决策上的帮助。推广人员应通过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经验介绍、小组讨论等较有效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怎样去做,让他在技术上有把握。并针对农民的具体条件进行指导,帮助他作出决策。

4. 试用阶段。农民在试用新技术时,对新技术掌握不一定准确,推广人员要多进行个别指导和方法示范,并加强巡回指导,鼓励和帮助农民避免试验失误,取得试验成果。

5. 采用阶段。推广人员主要责任是指导农民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帮助农民获得生产物资及资金等经营条件,扩大采用创新的面积。主要的方法是方法示范和技术指导。

(三)根据地区差异、农民差异选择

六、沟通渠道对农业创新采用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1.5小时)

一、农业创新扩散方式

(一)传习式(世袭式)

(二)接力式(单线式)

(三)波浪式(辐射式)

(四)跳跃式(飞跃式)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一)突破阶段(二)紧要阶段  (三)跟随阶段 (四)从众阶段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一)农业创新S扩散曲线

(二)型扩散曲线形成原因

(三)S扩散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阶段性规律及其应用

2.时效性规律及其应用

3.交替性规律及其应用

第三节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1学时)

一、 经营条件的影响

二、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

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1.农民的年龄2.户主文化程度3.家庭关系的影响

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2.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3.政治因素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

1.农业推广学中创新的概念是什么?

2.农民对农业创新采用过程的5个阶段。

3.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4.举例说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

5.不同阶段应选择什么推广方法最为有效?

6.农业创新的4种扩散方式。

7.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8.为什么农业创新的扩散曲线呈“S”型?

9.S扩散理论所揭示的3个规律及其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0.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

参考资料

1.郝建平、蒋国文等。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许无惧主编.农业推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章 节

第五章 农业推广基本原则和程序

学时

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特点,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掌握农业推广程序。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业推广程序。

难点:农业推广程序的灵活应用。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特点(0.5学时)

一、 生产性

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以便通过农民采用新的技术和信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推广的生产性特点,要求农业推广人员不仅要有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经济的头脑和市场的观念

二、 教育性

农业推广是推广人员运用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是推广人员与农民共同参与进行的。

农业推广人员不仅要熟悉生产技术,还要了解农民的心理状况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并要掌握教育农民的方法,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达到农民行为自愿变革的目的。

三、 综合性

农业推广的综合性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农业生产整体性的规律决定的。要从农业生产的全局考虑

1)推广项目的选择,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考虑到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性、环境适应性、生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

2)同一生产过程同时推广多种技术,或推广多环节、多层次的技术,需要按科学原理进行综合组装配套,使它们产生良好的交互效应和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

3)农业推广的效益也是多因素、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综合表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诸方面。不从全局出发,单从推广技术到推广技术,就没有良好的推广效益。

农业推广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农业推广机构必须实行多学科、多专业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创造和综合服务的能力;要求农业推广人员知识面宽,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

四、 社会性

农业推广的社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直接经济效益小而间接社会效益大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推广服务也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领域,进入农民生活领域。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村家政已成为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推广工作离不开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协作

1.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

2.有赖于科研部门多出成果。

3.有赖于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五、 周期性(在上一章中已经讲过了)

每项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时间是有限的,并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每一周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①试验示范期,即从创新的引进到典型示范;②发展期,即从典型示范到大面积应用;③成熟期,即创新广泛应用期;④衰减期。

第二节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0.5学时)

一、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指农业创新的引进、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方法的使用等都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推广活动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关系到农业推广工作的成败。

同时,各种推广活动要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任何地方,即使是在同一个县之内,这方面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当地文化和习俗是开展农业推广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 试验示范原则

由于不同区域气侯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一项新的农业创新,并非在任何地方推广都能获得成功。如果盲目引进和推广,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还有一些科技成果经过试验,虽然获得成功,但在经济上不合算,如增加的投入大于或等于增加的产出,也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收效甚微,农民也不欢迎。

三、 智力开发原则

智力开发原则,是指农业推广工作必须着眼于开发农民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对科技知识的吸收、运用能力。

坚持智力开发原则,要求农业推广工作者做好以下两点:

1.着眼于通过与农民交流,增进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改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进而达到增产增收、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2.尊重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自主决策权。农民有权对自己的经营做出决策,有权采用某种新技术,也有权拒绝采用某种技术。

四、 合作推广原则

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农业推广机构和广大农业推广工作者,是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主体,但只靠这个主体是不能完成艰巨的农业推广工作任务,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实行大联合、大合作。这种合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的合作。

2.是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三方面的合作

3.农业推广部门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合作

五、 服务配套原则

服务配套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客观要求,因为技术和信息只有与一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综合效益原则

坚持综合效益原则是指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达到整体效益最佳。

经济效益是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相同所得到的劳动成果的比较。

坚持农业推广的社会效益原则,就是农业推广工作要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能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断地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生态效益原则,就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既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又要考虑当年的效益,而且要考虑长远效益,克服短期行为。

第三节 农业推广的程序(1学时)

一、农业推广中常用的程序

(一)项目选择

项目选择是一个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选定项目的过程,也是推广的前提。项目的选定首先要收集、采集大量的信息。

项目信息主要来源有四方面:①引进技术;②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成果;③农民群众的生产经验;④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改进。

(二)试验

试验是推广项目的前提,进行正确的试验可以对新成果、新技术进行推广价值的评估。特别是引进的成果和技术,对其适应性进行试验就更为重要。

(三)示范

示范是推广的最初阶段,属推广的范畴。示范的目的既是进一步验证技术适应性和可靠性的过程,又是树立样板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的过程,同时还要逐渐扩大新技术的使用面积,为大面积推广做准备。示范的内容,可以是单项技术措施、单个作物,也可以是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

(四)培训

这是一个指导、传播技术的过程。新技术一经进入示范阶段,就要开始着手做大面积推广的准备。如何使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这是推广的关键。最好的方法是对农民进行培训,这是改变农民行为和提高农民素质最好的方法之一。培训的方法有多种:①举办培训班;②开办科技夜校;③召开现场会;④巡回指导、田间传授和实际操作;⑤建立技术信息市场;⑥办黑板报、编印技术要点和明白纸;⑦通过广播、电话、电视、电影等方式宣传介绍新技术。通过以上方法,使农民逐渐了解、掌握新技术。

(五)服务

这是指技术指导及物资、资金的供应过程。各项新技术的推广十分需要行政、供销、金融、电力、推广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为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技术、物资、资金、产品运销等方面的服务。例如:帮助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做好产前市场与价格信息、产中技术指导、产后运输销售等服务;为农民做好采用新技术所需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所需贷款的服务。因为这是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开来的重要物质保证。没有这种保证,新技术就谈不上迅速推广。以上几方面是新技术推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六)推广

这是指新技术应用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的过程。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也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需采取宣传、培训、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手段,并借助行政力量以及资金、物资结合,方能使一个新技术(项目)在村、乡、县乃至一个省或全国推广开来。

(七)评价

评价是对推广工作进行总结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生产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一项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适应生产发展的变化,因此,推广过程中,应对技术应用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基本结束时,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价,以便再研究、再提高,充实、完善所推广的技术,并产生新的成果和技术。

在一个项目推广的全过程,不管进行到那一步,都应该有一个信息的反馈过程,使推广人员及时准确掌握项目推广动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推广工作要遵循推广程序,但更重要的是推广人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二、农业推广程序的灵活应用

农业推广程序的七个步骤中,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程序中最基本的程序,即称“三大”基本步骤。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试验、示范、推广”这一基本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有很多情况需要灵活掌握,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推广程序。

(一)在同一自然条件下,由于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思想观念不同,某项先进技术已在先进地区大面积推广开来,而落后地区还未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运用示范等各种推广手段直接进行推广。例如:某种适合于密植的玉米品种,其密植可以较大地提高产量,但由于落后地区一直习惯稀植,不能使该玉米品种高产。这时,推广部门就可以不进行试验而直接示范并大力宣传密植的好处,使这项技术达到尽快推广的目的。

(二)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对于这样的技术,推广部门再进行试验、示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推广部门就应在及时总结关键技术要点的同时,采用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宣传,号召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三)科研部门培育的某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就适应了某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并且科研部门为了试验研究,在多处设点试验,且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就可在某地直接进入推广阶段,运用到生产中去,推广部门就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试验。

(四)由于科研单位研究的某项技术就是针对某一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的,当研究成功后,就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五)由于现代科技成果管理上规定,某项科研成果在取得成果前,必须有一定的示范面积。而这些示范工作多是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共同完成的,因此,这样的成果,推广部门不必进行试验就可以在其适应的范围内迅速推广。

(六)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科研、教学、推广相脱节的局面,推广项目中,都采用了“科、教、推”三结合的形式,建立协调小组,分工协作,联合进行项目攻关。例如在推广冬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中,“科、教、推”统一制定试验研究方案和示范推广方案,由攻关人员在试验基点进行试验研究后,筛选出优化的科学模式并进行了示范推广。这样的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后,即可直接在适宜地区推广。

(七)大面积综合组装项目的推广,由于综合组装的技术多数都是在当地进行多年摸索的单学科的各项技术或是正在推广应用的技术,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所以组装起来后不必进行试验、示范,就可推广,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本章思考题

1.农业推广的特点有哪些?

2.农业推广的原则有哪些?

3.农业推广程序内容?

4.农业推广程序如何灵活应用。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高启杰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

3.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4.王慧军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农业推广学教案

学时:2

章 节

第六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农业推广工作的各种方式及其优缺点,掌握农业推广方法的具体特点及实用性。

重 点

难 点

重点: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难点:农业推广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方法选择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推广方式(1学时)

一、世界农业推广方式

(一)一般推广方式

一般推广方式是目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推广方式,它起源于英国,主要应用于英联邦成员国(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采取一般农业推广方式的国家,农业推广的组织管理形式是从中央农业部到地方各行政区层层设立推广机构,实行直接的垂直管理。

(二)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是为提高某特定产品的总产量而专门进行推广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严格的利益关系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在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上应用较广。

(三)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

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初创于60年代,由于世界银行的倡导和支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其基本前提是,技术存在于高层,基层推广人员未受过很好培训,素质差,经常坐在办公室,很少深入到农民之中。

(四)群众性推广方式

群众性推广方式是将农民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参与推广及销售、加工、信贷等活动,从根本上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种推广方式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农民群众在使用自己的土地生产粮食方面有着许多经验和智慧,他们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更多的知识经验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二是农民本身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地开展推广工作,因为,只有以农民需要的问题作为重点,并通过集体或组织而不是个别传授的方式来向更多的农民提供服务,才能获得推广的高效益。

(五)项目推广方式

项目推广方式是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推广方式。一般来说,农业部下属推广部门不可能在一个适当的时期内使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但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在一个具体的时期内,借助于外援定点定期实施推广项目,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其目的在于证明在几年的时间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央政府负责计划的制定工作,计划常常会得到国际开发机构的大量投入。执行工作中一般都发给实地人员项目津贴,提供比执行平常的政府计划更好的交通、设施、设备和用房条件。

(六)农业系统开发推广方式

农业系统开发推广方式是以农户(农场)为综合系统开展推广工作。采用这种推广方式的前提是,推广部门推广的技术不适合农民,特别是小规模经营农民的需要。因而推广部门需要在当地进行研制。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或通过他们提供农民系统的需要和研究成果。每一种农业生态系统都可能不同,所以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农场),把农户(农场)看作是一个综合体系,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推广项目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衡量成效的尺度是农民群众在多大的程度上采用了所开发的技术,并不断使用这些技术。

    (七)费用共担(分摊)推广方式

农业推广经费在各受益者之间合理分担,以保证推广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如荷兰鼓励农民参与推广(也称为合作推广),农民一方面出资资助推广,一方面也参与农业推广的管理。但由于农民群众过于贫穷,无法承担全部费用,因此,通常由中央和地区两级政府提供大部分费用。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帮助农民学习为自我改善和提高生产率而需要了解的知识。推广计划的制定工作由承担费用的各级政府共同负责,但一定要满足当地的利益需要。这种方式需要中央政府提供的资金一般比较少。

(八)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教育机构推广方式是以高校为基础,建立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并在高校内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高校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

二、我国农业推广方式

(一)项目计划方式

项目计划型是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项目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我国目前农业推广的重要形式。

(二)技术承包方式

技术承包型主要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利用自身的技术专长在农业技术开发的新领域为了试验示范和获取部分经济效益的一种推广形式,是推广单位或推广人员与生产单位或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承包合同,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形式推广技术。目前技术承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联产提成

   2、定产定酬

   3、联效联质

   4、技术劳务

   5、集团承包

(三)技物结合方式

技术与物资结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它是以示范推广农业技术为核心,提供配套物资及相关的产品销售加工信息服务。

(四)企业牵动方式

为了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兴办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销售,使农民种养有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销售产品有门路。这种推广方式,企业承担了一部分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加强了基地建设,规模了生产经营,搞活了市场,引导农民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出现的推广形式主要为“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类型。

(五)农业开发方式

农业开发型主要是指对尚未利用的资源运用新技术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之发展成为有效的农业新产业。其中农业科技开发是手段和桥梁,是农业开发的核心。

第二节 农业推广方法

农业推广方法是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一、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一)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

   1、信息传播权威性高

   2、信息传播数量大、速度快

3、信息传播成本低、范围广

4、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的

(二)大众传播媒体的类型

1、 印刷品媒体

依靠文字、图像组成的农业推广印刷品媒体包括报纸、书刊和活页资料。这些读物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供农民随时阅读和学习;可以根据推广项目的要求,提前散发,能较及时、大量、经常地传播各种农业信息。

l)报纸、杂志;(2)墙报;(3)黑板报

2、 视听媒体

农业推广活动中的声像传播是指利用声、光、电等设备,如广播、电视、录像、电影、VCD、幻灯等,宣传农业科技信息。这种宣传手段,比单纯的语言、文字、图像(图画、照片)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视听媒体以声像与农民沟通。

1)广播;(2)电视;(3)录音、录像;(4)电影

3、静态物像传播媒体

以简要明确的主题展现在人们能见到的场所,从而影响推广对象的方式。如广告、标语、科技展览陈列等。静态物像媒体以静态物像与农民沟通。这里着重介绍科技展览陈列的方式。

科技展览的陈列品有以下几种形式:

l)样品;(2)模型;(3)照片

(三)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介绍农业科技新观点、新成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兴趣和认识。

2.及时发布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3.介绍某人成功的经验,以便他人学习。

4.针对多数农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供咨询。

5.扩大推广活动的影响。

6.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技术信息和具有重大效益的信息。

7.强调或重申重要的信息和建议,以便加强记忆。

二、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又称团体指导或小组指导法,即在同一类型地区、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同的条件下,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采用此方法,一次可向多人进行传播,达到多、快、广的目的,是一种介于大众传播和个别指导之间的比较理想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的特点

   1、指导范围较大,推广效率高

   2、双向交流信息,信息反馈及时

   3、利于开展讨论,达到一致意见

   4、注重整体效应,个人难以满足

(二)集体指导法的原则

1、重引导,坚持自愿参加

2、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

3、重质量,注重指导效果

(三)运用集体指导法的要求

   1、对推广对象的要求

   2、对时间的要求

   3、对方法的要求

   4、对方式的要求

   5、对规模的要求

(四)集体指导的具体应用

l、集会

2、小组讨论

3、 培训班

4、示范

5、 现场指导

现场指导是指组织农村领导、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及农民到试验、示范现场参观考察并对他们进行实地指导,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

三、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农民单独接触,研究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是向个别农民直接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农民因受教育程度、年龄层次、经济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对创新的接受反应也各异。个别指导宜采取循循善诱,有利于农民智力开发及行为的改变。

(-)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1、针对性强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3、沟通的双向性

   4.信息发送的有限性

(二)运用个别指导法的要求

   1、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2、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推广人员

对推广人员本身有以下要求:(1)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2)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3)推广人员态度谦虚,对农民要有爱心、耐心,尊重农民;(4)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3、尽量创造信息指导与物化服务相结合的条件,实现“既开方、又卖药”,方便群众,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三)个别指导法的应用

个别指导法有农户访问、办公室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田间插旗法、电脑服务等形式,现分别叙述如下:

1、 农户访问

1)农户访问的适当时期。一般是:①农民邀请;②推广人员与农民建立较密切的关系,或使农民认识推广人员的能力与热诚;③农民试用新方法时。如农民接受推广人员建议引种杂交棉花进行试种时,推广人员的访问会促进农民实施;④推广人员为了获得某地区的农业问题及农业推广工作的成果。

2)农户访问的注意点。为了提高农户访问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访问要有目的、计划及准备。如果农民提出的问题解释不了,要实事求是地向农民讲明。②选择好访问对象。应重点选择农村的“三户”即科技户、示范户、专业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一般农户。③坚持经常访问,特别在关键时期要不失时机地对农户进行访问,不断向农民提供信息,发现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访问时推广人员要有同情的态度,关心农户问题,并有兴趣和信心帮助解决。做好访问记录,尽可能多记、记全,访问后要及时整理。访问要有结果,对被访问农户要进行考评。

3)农户访问实施步骤。农户访问大体分为准备、进行、解决问题及考评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准备工作。在访问之前,推广人员对被访问者情况以及访问目的二方面要有充分的了解。对被访问者主要了解以下内容,个人性格、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生产经验、经济情况、家庭情况以及对新事物的认识态度等等;对访问的目的了解。如果是推广人员主动访问,则对自己的目的要明确。如果是农民邀请访问的,则目的是要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第二,进行访问。推广人员与被访问的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要使访问进展顺利并取得成功,围绕访问的目标及具体内容,注意交谈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则:对农民态度要和蔼,有同情心,并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推广人员虚心诚恳、耐心地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访问全过程维持双向沟通的行为。避免触及个人隐私。

第三,解决问题。农户访问主要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帮助农民排除困难,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传授农业知识等。广义的解决问题是要使访问有结果。访问人员不可擅自主张,代替农民做任何决定,这是访问的一条重要原则。农民自己决定问题,不仅能培养农民处理事物的能力及学习的经验,而且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

第四,考评工作。由于农户访问是一件费工、费时的工作,每次农户访问都希望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每次访问之后要做考评工作。。

2、 办公室访问

3、 信函咨询

4、 电话咨询

5、田间插旗法

6.电脑服务

本章思考题

1.国外农业推广有哪些主要方式?

2.当前我国有哪些农业推广方式?

3.举出几种大众传播方法名称。

4.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

5.集体指导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6.集体指导的原则是什么?

7.个别指导方法有哪些特点?

8.农户访问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高启杰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

3.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4.郝建平,《农业推广技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农业推广学教案


章 节

第七章 农业推广示范

学时: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农业推广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农业推广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的实施步骤。

重 点

难 点

重点:成果示范的要求、方法步骤。

难点:方法示范的优缺点。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推广成果示范

一、成果示范的概念

成果示范是指在农业推广专家(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下,在农业生产者承包经营的土地(场所)或科技示范园等特定场地中,把经过当地适应性和开发性试验取得成功的某个单项技术成果或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严格按照其技术规程要求实施,将其优越性和最终效果尽善尽美的展现出来,作为示范样板,以引起周围生产者的兴趣及采纳激情,并采用适当的方式鼓励、敦促他们效仿的过程。

二、成果示范的基本要求

1.技术要成熟可靠

2.示范目标与农民和社会生产目标相一致

3.具备成果示范的必需条件

4.示范点的选择和布局要合理

三、成果示范的方法步骤

1.制订示范计划

2.示范地点(场所)和示范户的确定

3.加强指导,创建高质量的示范样板

4.观察记载

5.组织观摩

四、成果示范的总结

一项成果示范结束后,应及时写出一份综合的技术总结。总结包括两部分,一是工作概述,主要包括示范的背景、规模、组织形式、影响效果、经验与不足等。二是技术部分,主要包括示范技术增产增效指标、投入情况、管理措施及各关键生育期的调控指标等,并附原始记录和录像、照片等资料。

成果示范总结材料的价值有三点,一是积累材料,充实推广教学内容。二是向政府或企业等资助单位的管理部门提供资料,以便上一级推广管理部门完成大范围的工作总结,同时作为制订下一轮推广计划时的参考依据。三是向技术成果研制单位反馈信息。

第二节 农业推广方法示范

一、方法示范的概念

方法示范是指推广人员利用适宜规格的植物、动物、农机具或其它实物做直观教具,将某些仅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来表达显得困难,传授效果极差的操作性技能(或技巧),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与语言传授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并现场指导他们亲自操作,直至掌握其技能要领的推广教学方法。

二、方法示范的基本要求

(一)短时准确

(二)操作为主讲解为辅

(三)农民亲自操作

三、方法示范的步骤

(一)方法示范计划的制订

(二)方法示范内容的准备

准备的内容包括实物教具、场地和操作演示技能及讲解要点三个部分。

1.实物教具

2.场地和辅助设备

3.操作和讲演预试

(三)示范的组织

方法示范的对象往往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生产者,当示范的时间、地点、重点内容确定之后,可通过政府以通知的形式,由推广者直接发邀请函的形式,或者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的广告等形式组织学习者。

(四)方法示范的实施

1.介绍

2.示范

3.小结

(五)操作练习和回答问题

示范结束后,在推广人员的直接帮助下,每个推广对象要亲自操作,对不清楚、不理解或能理解但做不到的事情,推广人员要耐心重新讲解、重新示范,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做法,鼓励他们再次操作练习,直到理解并正确地去做,达到技术要求为止。同时在活动中要鼓励和允许学员提出问题,并对其提出问题进行回答。示范者在回答问题时,要抓住重点、清晰扼要。如答复不了,可直接说明,切不可胡编乱扯或对提问者有不礼貌的语言。

四、方法示范的总结

方法示范的总结比较简单,主要包括示范的内容、时间、地点、组织形式、示范效果及示范的优、缺点等,同时将示范的体会,特别是需注意的重点及需要改进的方面记载下来,作为青年推广人员的学习借鉴资料。

本章思考题

1.如何做好成果示范?

2. 如何做好方法示范?

3.方法示范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郝建平,《农业推广技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章 节

第八章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

学时

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信息的特征、种类和作用;认识农业推广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掌握农业推广信息的传播与应用。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业推广信息的种类和作用,农业推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农业推广信息的传播。

难点:建设农业推广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策一节 农业推广信息的一般概念

一、信息的概念

指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它表达着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征,再现出客观事物经过传递后的状态。广义地说,信息是数据、资料、知识、情报、指令、图像等的统称。一般通过音讯、语言、文字、图表、符号等形式表现出来。狭义地说,信息是指具有新知识、新内容的消息、情报、数据等,这些对接受者来说是事先不知道的。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

1.有效性 信息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依据,人们收集、加工信息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各种活动的效率。信息之所以不能简单地与一般的数据、资料、消息等同就在于它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大小。

2.时效性 一定的信息是反映特定时期的事物变化和特征的,有一些信息的时间性很强,过时的数据、资料、消息,无论多么准确也会因其末反映最新信息而丧失其有效性。

3.传递性 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沟通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效用,没有传递就无所谓信息。

4.寄载性 又叫实体和载体的不可分性。信息的实体是指信息的内容,载体是指反映这些内容的物质形式,信息的载体有多种形式,如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表等,信息的寄载形式影响着信息传递的质量,信息载体的错误会导致信息的失真。信息实体与载体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整体。

5.共享性 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使用者利用,不会因为使用者的增加而使信息量减少。不仅如此,信息还可以扩充,占有越多,使用越多,价值就越大。同时,信息在分享的过程中也会扩充。

6.规范性 在信息的传递中,其表现形式有着统一的规定。例如在一个地区统一使用一种规范的表述,信息就容易交流。

7.可处理性 ⑴可以识别,就是可以被人们用感官或用仪器加以识别;⑵可以转换形式,即可以转换成语言、文字、图像、电磁信号等形式;⑶可以压缩、精炼,即人们可按一定标准对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概括、归纳,使之精炼、系统、便于利用。

三、农业信息的种类和来源

农业信息是指反映农业领域内各方面客观事物表征的东西。凡是沟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管理以及产、供、销等活动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的信息流,统称为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的种类

   1.农业社会信息 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推广体制、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信贷、工商、税务、保险、农产品购销政策、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培训、农业人口、农村就业、农村卫生、农民教育、农村福利等方面的信息。

   2.农业科技信息 农业科研进展和变化情况,新成果、新技术、生产新经验、新方法等。

3.农业经济信息 农村市场供求状况、市场行情、产品价格、产品运输、农业的收支、投入产出分析、经营动态等。

4.农业生产信息 包括作物布局、生产计划、播种面积、农业中各业比例、产量、产值、作物长势、产前准备情况、产后收获加工情况等。

   5.农业人才信息 包括农业科技干部的技术专长、农村科技示范户、生产专业户、农民企业家的基本情况及技术状况等。

 ()农业信息的来源

  1.农业科技图书 内容成熟定型,独立完整。在农业科技情报中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出版物,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系统的、实用的、全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情报价值。如农业科技专著,农业生产技术图书,农业教科书,农业工具书以及各种官方农业文件及其汇编。

   2.农业科技期刊 指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能及时报道最新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和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它是记录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成果的一种形式,是农业科技文献的主要类型。

3.内部资料 多由农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及各级农业情报部门编印出版,含有大量宝贵情报信息,一般在公开出版刊物上不容易找到,所以要特别重视收集。

4.农业技术标准资料 这是对农产品、原材料、设备仪器的质量、规格、计量单位、操作规程、技术规范、检验方法等所制订的技术规定,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5.农业技术档案资料 如科研规划、计划、技术方案、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图表、实验原始记录等。

   6.农业和农用生产资料样品说明书 大多出现在农业成果展览馆、展销会、科技交易会、技术市场上,产品配以说明,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其技术可靠,文字简明扼要,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例如各种作物新品种、新农药、新农业机械说明书。

7.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包括专利申请书、说明书、,文摘、分类、索引、刊物等。具有以下特点①权威性:是记载新技术、新创造、新产品的权威出版物;②快速性:公布发明内容比一般出版物要快得多;③详尽性:技术内容详尽、具体、可靠;④完整性;为完整的情报;⑤多样性:种类繁多,图文并茂。

四、农业信息的作用

1.农业信息是改变农民行为的促进因素

2.农业信息是农业决策的依据

3.农业信息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

4.农业信息是农业推广部门纵横联系的桥梁

第二节 农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一、农业信息的收集步骤与方法

()信息收集的步骤

 1.目的认定 弄清收集信息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即收集信息的目的是什么?这有利于划清工作界面,缩小搜索范围,集中力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2.制定纲要 根据目的,确定收集信息的纲要,使收集工作有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

   3.确定目标 所谓目标含义有二:一是行动的对象,即组织或个人;二是具体信息内容。根据提纲来寻找有效信息源并对其进行分析。

   4.选定方案 根据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所采用方案各异。或单独使用一种收集方法,或交叉使用不同方法,或各种方法综合应用。还得考虑技术装备(如照像机、录音机、录像机、复印机等)、信息人员的选择等。

   5.拟定活动时间计划 计划应包括信息人员活动的路线、时间、费用,进入目标圈或接触目标的方式、收集的内容。

信息源可分为三大类:①实物型——为自然物质、样品、样机等;②文献型——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书写型、影像型(图片照片)、广告等;③形意型——为报告、会议交流、个人交谈、广播、声像(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动作、表情等。

 ()信息收集方法

 1.查阅法 通过查阅各种报刊、杂志、通讯、资料、文件、年鉴等获取信息。

 2.视听法 通过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影等获取信息。

 3.观察法 常带着问题到实地调查研究和考察,取得第一手材料,从中提炼信息。

 4.采集法 派出专职或兼职人员在外边收集信息。

 5.投书法, 通过信函来往向有关部门和人员了解所需信息。

    6.询问法 直接向有关人员了解查问。

   7.购买法 向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或专刊机构有偿索取。

   8.交换法 与有关单位互换信息资料。

   9.预测法 根据本单位掌握的资料和经验,对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发展趋 势。

   10.会议法 通过参加有关农业工作会议、研讨会、科技交易市场、展销会、物资流会、座谈会、新闻发布会等获取信息。

二、农业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

1.计划性      2.准确性      3.及时性      4. 适用性 5.系统性 6.预见性

三、信息的筛选、分类与鉴别

1.信息的筛选 筛选时应抓住重、切、新、评四个字,这是主要的筛选方法。

   2.信息的分类  (1)按专业分 可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类别。

    (2)按学科分 如种植业中可分为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种子等。

(3)按地域分 按行政区划或自然生态区划分类。

(4)按垂直系统分 可分为上级部门、本单位、本部门、下级业务部门等。

(5)按横向系统分 可分为科研、教育、推广、水利、气象、金融、工商税务、支农工业部门等。

   (6)按时间序列分类 即按年月排列。

由于信息内容繁多,来源复杂,常把多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并划分不同的级别和层次,形成一个系统。比如按照农业分类,一级分类有种植业、林业等;种植业二级分类有经济政策、资源区划、种植业技术等;种植业技术中三级分类可分为栽培、植保、土肥等;栽培中四级分类又分为小麦、玉米、棉花等。

   3.审核鉴别 就是对筛选分类以后的信息真假对错进一步评定选择,以提高信息质量。如果筛选分类算作粗选的话,那未审核鉴别就是精选。

四、信息整理及分析研究

1.汇集整理 就是汇集同类信息,进行有序整理,以利于及时传递利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汇集整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转换 对不便于综合分析的某些信息资料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方法有:①重新分组,即对原来不符合分组要求的,另行分组;②重新解释,即对一些因理解上的偏差造成结论不准确的资料,应重新理解意义,恢复其本来面目;②统一计算标准。

 (2)汇总计算 对需要汇总的数值性数据进行加工运算,得到新的数据。

 (3)更新 对原有不完整或过时的数据和情况及时更换为新的数据和情况。

 (4)摘出 按需要摘出有关数据和资料。

 (5)分筛 对包括多方面内容的信息资料,分开摘出。

 (6)合并 对分散在若干种资料的信息进行合并。

    (7)比较 通过纵向或横向比较,得出一定结论,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8)编写 ①信息文章:即以文字形式把信息资料整理出来,以便传递、利用和贮存,如信息简报等;②信息摘要:即对信息资料进行摘要压缩,以减少篇幅,但不能损害原意, 要注明来源、时间等;③编辑成册。

   2.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是在汇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预测、对比、历史分析、典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大量信息资料的深化加工,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结论,提出新的建议和措施。对信息的分析研究,根据目的要求,大体上可产生以下四种类型的结果。

   (1)预测性的分析研究报告 即预测未来的发展动态,并作出评价。

   (2)总结性的分析研究报告 对已经进行的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3)评价性的分析研究报告 是对某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工作经验等,通过对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必要性;可行性、适用性的研究,确定其地位和价值。如论证性报告、考察报告等。

   (4)数据性分析研究报告 比如统计年报、专业年鉴等。

五、农业信息的传递和贮存

()信息的传递方式

   1.以信息的流向划分 可分为单向传递、反馈传递。

   2.以信息的集中程度划分 有集中式传递、连续式传递。

   3.以传递的范围划分 有系统内传递、系统外传递。

   ()农业信息的传递手段

   1.人工传递 就是通过人工的语言、文字、绘画、图表等手段传递信息。

   2.电信传递 利用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卫星通讯、电传电报、传真通信等进行传递。

   3.光通信传递 利用光能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光导纤维通信和激光通信。

    ()农业信息的贮存

信息贮存的目的:1.加工后的信息,有的暂时用不上,需要贮存;2.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规律需要系统而完整的信息资料,需要把对以后有价值的信息都贮存起来,这些历史资料往往能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六、提高农业推广人员信息能力

信息,产生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交流。而人们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那么,在技术开发和新成果推广实践中,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呢?

   1.要自觉地树立信息意识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3.信息利用 无论科研或开发、推广的每一阶段,都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尽力吸收他人、前人的智力成果。

   4.识别信息 注意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正确地比较、评价、处理信息。

本章思考题

1.什么说掌握信息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工作基础?

2.如何快速、准确地采集和传播农业推广信息?

3.你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高启杰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十五规划)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

3.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4.郝建平,《农业推广技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教案

章 节

第八章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学时

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认识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程序;掌握农业推广营销方法与技巧。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程序。

难点:农业推广营销技巧。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农业推广机构进行经营服务,就是兴办各种经营性实体,把推广技术与提供各种必要的经营服务结合起来“既开方,又卖药”。更好地促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一、经营服务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

农业推广机构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处处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方便。搞好服务是农业推广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没有服务,就失去了农业推广机构存在的价值。

()以技术为核心

把技术服务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其他服务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技术服务来进行。

()以经营求活力

通过经营服务增强农业推广组织的经济实力,以改善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巩固和发展技术队伍,把农业推广工作搞得更好。

()以推广和经营的紧密植合相互促进求实效

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正确处理经营与推广的关系,统一协调组织推广和经营活动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二、经营服务的基本原则

()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

立足推广、促进推广,既是农业推广部门搞经营、办实体的出发点,又是最终的落脚点。具体应落实三个方面。

   1.在人员使用上 应坚持技术骨干搞推广,其他人员搞经营。

   2.经营收入的分配上 经营收入大部分必须应用于发展推广事业,否则便失去了推广机构办实体的实际意义。

   3.首先搞好直接为农技推广服务的经营项目

  ()遵纪守法,确保经营服务的健康发展

  ()立足服务、讲求信誉。 要做到:

   1.坚持微利经营 经营利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范围,并适当让利于民。

   2.严禁贩卖伪劣假冒商品

   3.端正服务态度做到和蔼热情

三、经营服务的业务范围

(一)产前提供信息和物资服务

产前是农民安排生产计划,为生产做准备的阶段。这时,农民需要了解有关农业经济政策、农产品市场预测(价格变化、贮运加工、购销量等)、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信息,使生产计划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同时,农民需要有关服务组织提供种子、化肥、农药、薄膜、农机具、饲料等,以赢得生产的主动权。推广部门应根据农民的需要,广泛收集、加工、整理有关信息,并及时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农民。同时,积极组织货源,“既开方,又卖药”,向农民供应有关生产资料,并介绍使用方法。

(二)产中提供技术服务

产中技术服务就是根据农民的生产项目及时向农民提供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实用技术。服务的方式包括规模不等的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制定技术方案,进行现场指导、个别访问、声像宣传、技术咨询以及技术承包等。

(三)产后提供贮运、加工和销售服务

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后服务这一环节还相当薄弱。推广部门组织产后服务,一是采取直接成交或牵线搭桥的办法,帮助农民打通农产品的内外贸易销路。二是发展以农林牧水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帮助建立龙头企业,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实现产品的增值,同时还是安排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三是贮藏保鲜,可延长产品的供应期,以调剂余缺,增加收入。四是运输,把农产品运销出去,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产后服务的潜力很大,农业商品经济越发达,对产后服务的要求就越高。

四、经营服务中的营销观念

(一)用户观念

现代市场观念的核心,就是要树立牢固的用户观念。

(二)质量观念

质量是经营持续的第一需要,农民要求农业推广机构所提供的项目、技术、商品物美价廉、货真价实。农业推广经营必须靠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三)服务观念

服务既是推广机构向农民履行保证的一种手段,又是生产功能的延长。通过优质服务,拓宽销售渠道,是推销产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价值观念

以价值尺度来计算经营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等),并同其产出的成果进行分析比较,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时经营服务才会有利可图。

(五)效益观念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基本点应该是社会“所需”,这样农业推广机构的“所费”才是有效劳动,否则,作为经营者是无效益可言的。效益观念要求农业推广经营服务要体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增产和节约的统一,实现了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才算真正体现了效益。

(六)竞争观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经营服务都承受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存在着参与竞争的广阔领域和阵地。农业推广机构必须牢固树立竞争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才会争得市场的一席之地。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主动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最终争得更多的用户,以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七)创新观念

农业推广机构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开动脑筋,多创新意,独辟蹊径。不断地对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制定出完善的推广配套措施,并通过媒介宣传激发目标农民兴趣,争取用户,影响市场,开拓市场,创造市场,从而使自己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八)信息观念

市场经济就是知识和信息经济,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信息的人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特别是农业推广工作,由于其要承受自然和经济双重风险,把握信息就显得更加重要。

(九)时效观念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要在快、严、高上下工夫。所谓快,指的是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要快,决策要快,新产品的开发要快,老产品的更新要快,产品销售也要快。所谓严,要求经营服务计划严密,各要素、各部门、各环节都要按经营计划有序地进行,以便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所谓高,就是要求工作效率要高,工时利用率要高,工作计划性和准确性要高。同时,对各项工作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和合理化。

(十)战略观念

在战略和战术问题上,超前的战略显得更为重要。每一个农业推广机构都应构建独特的战略观念,形成完整而统一的经营思想,这是搞好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前提。

第二节 农业推广营销技巧

一、用优质的产品占领市场,吸引众多消费者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观察,优质产品包含丰富的内容。一般有三层含义:一是产品的核心层,即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功能。二是产品的有形层,即产品的包装、色彩、商标、款式等;三是产品的延伸层,即在产品实体以外给用户的附加利益,如服务。所以,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种多因素的组合体,主要包括产品的使用性能、寿命、颜色、包装、商标、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整体。

(一)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组合

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经营者必须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而不能从产品出发,应当树立的观点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提供什么产品”,而不是“有什么产品卖什么产品”。根据每个经营者选择的目标市场需求,把产品的各方内容组合起来,构成一种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组合。

(二)靠质量取胜,赢得消费者信任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竞争的源泉,质量优良对于生产经营者赢得消费者信任、树立形象、占领市场、增加收益,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产品质量标准是由政府技术监督部门制定的必须达到的产品质量水平。

(三)精心设计产品包装,树立品牌形象

1.精心设计产品的包装

2.树立商品品牌形象

3.设计商标应注意的问题

4.搞好产品售后服务,提高推广经营部门的知名度

二、灵活利用价格竞争,提高经营效益

价格竞争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生产型消费者,由于其购买数量大,很小的价格变动都会引起其成本较大的波动。因此,更要学会运用价格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价格竞争的主要策略有:

(一)折扣定价

指为了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可以对商品的基本价格作一定幅度的调整,给予购买者以价格上的好处。

(二)地区定价

经营者根据购买者的地区分布和交货条件来定价

(三)差别定价

根据不同目标市场,不同产品形式,不同销售时间实行有差别的价格,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扩大销售,增加收益

三、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积极开拓销售市场

(一)怎样做广告

1.制订正确的广告计划和选择恰当的广告策略

2.进行广告设计,编写好产品说明书

3.选好广告媒体

(二)常用的广告媒体

1.新闻广告

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为广告媒体,传播网遍及国内外,传递及时、影响面大。

2.户外广告

装置在马路旁、建筑物上的广告牌,如街头广告亭、广告栏、橱窗、灯箱等。这些广告色彩鲜艳,图文醒目,能引起人们注意。

3.店铺广告

商店的货架、壁橱、柜台以及专门设置的小型广告牌也可做商品广告。

4.交通广告

火车、轮船、飞机、汽车的内外以及候车、船、机室的广告镜都可做广告。

5.文娱广告

影院银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所做的广告,把广告寓于文娱活动之中。

6.邮寄广告

把印有广告的印刷品有选择地寄给消费者,或附在报刊内寄给订户。

7.馈赠广告

纸扇、日历、贺年片印上广告,送给消费者反复使用,或送公共场所供公众使用,宣传商品信息。

8.展览广告

在展销、订货会、商品交易会上,以样品或图文作广告。

9.样本说明广告

随商品附送的说明书,也是向用户介绍商品的性能、用途、特征的广告形式。

10.装潢广告

包装、装潢不仅有美化商品、保护商品的功能,同时依商品的性能、特征、用途及消费者心理,设计广告图案和文字,向消费者宣传,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培养技能过硬的推销人员

1.公关技能的培养训练

包括:①强烈的公关意识,时刻不忘树立单位和个人的形象,同农民进行经常的沟通和传播,不失时机,发掘一切可能机会,最大限度地宣传推广组织和项目;②高度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护法;③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自如地组织各种公关活动,如庆典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展览会、宴会等,并设计会场、会议程序和主持会议。能恰当地运用各种组织手段,如集权、分权、授权、赏与罚、激励等;④较强的社交能力,有效地协调疏通各种社会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广结善缘,搞好四方关系,争取农民理解。社交能力是各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表现,是人的性格、学识、口才、阅历、经验各种因素的融合;⑤心理分析技巧,自信豁达的风度,开朗和善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快速了解农民的心理需求;⑥表达能力和技巧,做到信息丰富,言能达意,富有幽默,反应灵敏;⑦创新应变能力,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没有做的事,要有超前预测和临场应变能力,能临阵不惊,保持理智。

2.专业技能的训练

包括:①农业知识;②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及行情;③国家农业政策及产业导向;④农业推广中的新闻传播、广告设计、摄影技巧等。

训练的方法主要分为课堂及书本学习和实地经验积累。课堂及书本学习可采用讲授、角色扮演、录像观摩、纠正偏差等模式。教材可涉及农村政策法规、伦理学、公关理论、公关语言、公关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谈判学、管理学、社会学、市场学、民俗学、美学、农学等课程,经验的积累来自实践和悟性。

多媒体教学,共67张幻灯片

本章思考题

1.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 推广人员如何利用价格来竞争?

4.   常用的广告媒介有哪些?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学时:4

章 节

第十章 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农业推广教育概念及特点;认识农民的学习心理及期望;掌握农业推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业推广教育的概念,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难点:农业推广教育概念的正确理解。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推广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农业推广教育的概念

1. 农业推广教育的含义

农业推广教育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推广工作、农村开发和农民需要的内容为教材,以开发农民智力、提高农民素质、改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为目标的一种业余教育。

农业推广教育的含义有多种解释,至今仍在发展,目前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农业推广教育是对农民的业余教育

即向农民提供新的知识,传授新的技能,帮助农民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农业推广教育是传播

即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新的技术知识传播给农民。

(3)农业推广教育是咨询

即根据农民的需要,提供有关的信息、建议和方案,帮助农民在生产、管理、销售上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农民自己作出抉择。

(4)农业推广教育是宣传

指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农村开发计划及政策向农民宣传,总结先进经验,通过宣传的手段,扩大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

(5)农业推广教育是服务

指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通过教育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综合服务等。

(6)农业推广教育是开发

指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帮助农民获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新技术和新方法。

2. 农业推广教育的目的

农业推广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宣传、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方法,使农民理解、接受和采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改变农民行为,从而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革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活。

因此,农业推广教育是一项农村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工程。其具体形态包括:1)物的支援;2)智力开发。

3.农业推广教育的作用

农业推广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促进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传播、扩散、转化和开发,使之尽快应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2)引导、教育和服务农民,培养农民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为科研、教学单位反馈科技、生产信息,提供新的课题和研究内容。

(4)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二、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农业推广教育作为一种非正规的校外教育形式,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农业推广教育的普及性。农业推广教育是一项面向生产、面向农村的社会教育。它以广大农民为对象,工作面广且量大,涉及农村的千家万户。其教育对象,不仅包括了成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还包括农村青年、妇女等。而且他们在年龄、文化水平、职业以及学习条件、爱好、要求等方面均与在校学生不同。因此,向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普及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科学水平,促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推广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推广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储备知识,而是为了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生产、农业推广的实际需要。其实用性表现在四方面:①表现在推广教育必须适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②表现在必须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急需的知识技术问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为农民提供最实在的服务;③表现在推广教育必须和推广实践相结合,推广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内容,经营什么物资或种子,就宣传什么技术或方法,为推广打好基础;④表现在科学的预期性,帮助农民解决明天的问题,而不是昨天的问题,因而推广教育可以再影响推广过程。

3. 农业推广教育的实践性。农业推广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和学校教育的方式不同,它是按照实践的要求,根据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这样一个程序去实施的。即不仅向农民传授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和技能,帮助农民消除采用新技术的疑虑,转化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实行科学耕作或饲养,而且还要同他们一起进行实验,向他们提供产前、产后服务。

4. 农业推广教育的时效性。它包含两层含义:①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一项新成果如不及时地推广应用,就会失去其推广的价值。②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需要,往往是“近水解渴”,要求立竿见影。因而农业推广教育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农民解决他们所急需的技术。

5. 推广教育场所、形式、手段的多样性:①场所的多样性。既可在村头路边、田间地头,又可在城镇村庄;既可在会场、戏场、电影场、课堂,又可在饭场、农家小院、办公室、咨询处。②形式的多样性。既有宣传、讲演、表演,又有咨询、示范、培训、报告和讨论。③手段的多样性。既有印刷材料,也有视听手段,还有实物展览和陈列,形式多种多样。

6. 农业推广教育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科学的知识密集性与多学科的综合性,使农业推广教育具有高度综合性,比如:“良种、良法、良田、良制一齐抓”,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等都是农业推广教育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农民学习特点和心理期望

一、农民的学习特点

农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群体,其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需要、心理状况、家庭生产活动条件以及业余时间的分配、学习上的困难等各不相同,学习中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但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农民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学习目的明确。农民学习的目的通常是把学习科学技术同家庭致富、改善生活、提高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个人发展,以及对子女的培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使农民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2.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农民在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对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科学技术)有着青少年学生不能相比拟的优越性,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农民在学习中借助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就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精力分散,并影响记忆力。农民是生产劳动者,也是家务负担者,还有社会活动,精力易分散,不可能像学生那样学习。农民每天要记的事物纷纭复杂,记忆力较差,所以接受知识较快,遗忘也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力功能日趋衰减,也影响记忆力的保持,因此,推广教育不能用考试的办法要求农民学习,宜采用具体指导、学用结合和通过重学习等多种办法帮助他们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4. 负担重,学习时间有限。农民负担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农村妇女,负担更重,困难更大,学习时间更少。同时,农村居住分散,劳动时间自行安排,这给集中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在推广教育中要为农民业余学习创造条件,尽可能利用夜间、雨天、农闲等生产空隙时间,安排和组织他们学习。

5. 农民之间相互学习。农民是一个异质群体,学习能力差异大,他们常常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少农民喜欢向那些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土专家”或某方面的“大王”学习。因此,在推广教育过程中,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二传手”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农民学习的心理期望

在农民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农民对农业推广人员的期望不是为了获得求知感或好奇心,而是有着更殷切的心理期望。农业推广人员要满腔热情地尽可能满足农民对自己的期望。

1.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期望获得好收成。当农民在生产上遇到了问题,或想改革又没有办法,想致富又没门路时,就抱着很大希望来找推广人员,这时,农民首先需要得到推广人员的热情接待,期望推广人员关心他的问题,了解他的心情,能把农民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一样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予以解决。

2.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解决实际问题。农民向推广人员请教,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他希望推广人员能够针对他的需要回答问题,而不是空发议论。另外他还期望所提的建议,是他能够做到办到的,而不是增加更多的困难。

3.农民是生产劳动者,期望帮助决策分析。农民有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农业生产有自己的看法和安排,他不愿别人围着自己说教,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和经验不多的人,他不愿意别人指手划脚替他作主,而是期望推广人员对他平等相待,能提出几种可行性建议,帮助自己做决策分析。

4.有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期望主动关心和鼓励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技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对学习新技术缺乏信心,或感到年纪大了还当学生,心理有“屈就”的情绪,因而产生自卑感而不愿主动表示对推广人员的期望。这些农民希望推广人员能主动关心他的问题,同他亲切、平等地讨论问题,并且鼓励他学习新的知识技术。

三、影响农民学习能力的因素

影响农民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自身和环境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

1.年龄。根据一般的研究,成人的能力在达到高峰以后,就开始衰退。但对于各类能力来说,这一结论并不普遍适用。

凡属于累积经验、抽象思维和判断方面的能力,大多不会随年龄而衰退,例如,常识判断、经验思维。而其他的能力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尤其是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的一些能力,例如,体力、视力、听力、记忆力等。再如操作、观察等能力也随年龄增加有明显减退。

因此,老年人和青年人在智力结构方面存在差别。农业推广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可把农民的年龄作为一个依据。

2.文化教育程度。文化程度高低与农民学习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农民的学习能力与他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做的一项研究,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农民,其智力在不同年龄段并没有太大差异;而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农民,在不同年龄段,智力有明显差异。因此,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则智力表现越高。因而,教育程度也就影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判断、接受、采用以及对推广项目的参与及贡献。

3.心理状况。不同心理状态也影响农民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情绪等。例如,兴趣是一个人的爱好,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兴趣,青年人与老年人都有个人自己的有关兴趣。又如情绪,对成人农民学习影响极大,由于成年农民的情绪经历很复杂,使他们在每遇新事情时,总忘不了旧的创痕。一般说,成年农民有保守固执态度,不易接受新鲜事物。

4.环境方面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常左右农民参与程度,这种现象在学校教育并不重要,但在农业推广教育里很重要。价值的转变直接影响学习的动机,因此,农业推广教育要视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价值转变,刺激农民的学习动机。

第三节 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和教学原则

一、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

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地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广义地说,凡是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能够采用的知识、技术、经验、方法,都是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作物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的耕作与栽培管理,种子技术、水土管理、施肥技术、新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的安全使用,植物保护和有害生物防治,收获技术等。

2.园艺生产。果树、蔬菜、食用菌、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等的栽培管理、种子和繁殖技术、病虫防治、收获技术、保鲜贮藏、产品加工、运销包装技术。

3.动物生产。役畜、肉畜、奶用动物、禽、皮毛兽、蜂、宠物、野生动物、特产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繁殖技术,饲料加工和配方,产品加工、防疫和常见病防治。

4.渔业生产。淡水养鱼(池塘、流水、稻田、水库养鱼技术)、沿海、滩涂、水产养殖技术、繁殖技术、产品加工、运销等。

5.农区林业。树木(包括用材林、薪炭林、木本油料、经济花果树、药用树、观赏树等)的选留种、育苗、造林、管理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

6.经营管理。农业成本核算、经济效益评价、农业会计、农村金融、信贷、税收、保险、市场、农副产品流通与营销、农业合作、农业政策和法规等。

7.农村资源开发和保护。农村资源调查、资源开发利用、农村开发评价、农村建设、农工商综合规划管理、土地开发管理、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评价、环境保护法规、有效利用资源的综合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

8.农业机械。农用机械的性能、使用、维修、保养、监测、节能技术等。

9.农副产品贮藏加工。粮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保鲜和贮藏等。

10.农村能源。速生树木、小水电、风力、太阳能、生物能、节能灶等。

11.农村家庭管理。国外称之“家政”。因各地生产、经济状况不同,所包括内容不完全相同。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主要包括农家记账、家庭工副业生产管理、粮食保管、仓库防霉防虫、防鼠、食物营养、食品卫生、环境美化、子女教育、手工编织、刺绣、庭院经济等。

12.农村青少年“四健教育”。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手、脑、身、心”的四健教育。

二、农业推广教学的基本原则

1.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系统的现状、农业开发计划和农民致富的实际需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农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实际应用,讲求实效。传授的技术最好是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从而激起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的热情,提高普及先进技术经验的积极性。

2.直观原则

所谓直观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中为农民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把具体科学知识、经验和现实相结合,使推广教学的过程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这是因为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习惯,具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最相信事实的心理特点,也因为多数农民因文化素质较低、学习时间少,困难大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实物直观(如观察实物、标本、示范、实际操作、现场参观等),模像直观(如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电视录像等)和语言直观(如教师通过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和比喻)等,在教学过程中,把“看”、“讲”、“做”结合起来,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心里服。这样,对农民才会有吸引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启发原则

为了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农民能自觉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农民发表意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农民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可以接受,这有助于引起农民注意,增加学习的兴趣,达到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因人施教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即对农民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需要、心理状况、家庭生产活动条件,以及业余时间的支配、学习上的困难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一般来说,对农民中那些创造热情不高,比较保守求稳的,不能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对于学习困难较多,文化基础、经营条件较差的,要注意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并给予个别帮助和辅导,多吃小灶。对于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营能力较强的农民,可以引导他们加强农业科技理论的学习,并且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验证科技理论知识,以促进他们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科技文化水平。

5.讲授知识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在于学会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技能,并运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知识讲授、实践指导相结合,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民迅速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6.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推广教学既要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符合农民专业分工和多种经营的需要;还要适应农事生产季节的变化,以及教学对象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没有统一的作息时间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要不拘一格,注意灵活性、多样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既可以集中,又可以分散;既可以在田间地头,又可以在课堂;农忙少学,农闲多学;还可以采用录像、幻灯、科技小报、广播讲座、咨询服务、专业户传经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第四节 农业推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我国农业推广教育方式

1.全日制脱产的农民技术学校

这种学校和国家的中等农业学校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学生毕业后仍回原生产单位或家乡当农民。学制一般两年,在校期间地方财政给予一定补贴。这种办学形式,适应了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商品生产,依靠科技致富的需要,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水平较高、扎根农村的农业技术人才。

2.不脱产的农业推广教育

包括: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是利用广播作为教学手段的远距离、开放型的成年农民教育机构。广播学校教学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容量大、效果好、面向农村,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办学形式。它以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在各地中等农业学校的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的辅导下,通过收听、实习,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和推广知识,学习结束,经过考试,可以达到一定学历。由于广大学员不脱离农村,不脱离生产,边学边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促进增产增收,不少学员已成为农技推广部门的得力助手,成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带头人。

②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农民业余技术学校是农村基层业余教育的好形式。这种办学方式灵活多样,深受农民欢迎。有的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有的农忙劳动,农闲学习。这种教育形式,时间短、实用性强、缺啥补啥,农民学得快、用得上。

③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业函授学校。近年来,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民积极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寻找各种致富门路。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各地教育、科技、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纷纷办起了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和函授学校。由于这种教育形式方法简便、时间短、学得快、效果好,因而发展很快,应用很广。

④其他方式。如标语、咨询、讲演、表演、展览、印发资料、墙报、影视等。

经过理论知识、应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培养,还可申请农民技术职称的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

二、国外农业推广教育方式

1.农民职业基础培训。此类培训为岗前培训,是由政府主办的。例如,德国青年农民培训学校,在原联邦德国的11个州共设立了30多个分校。在这里,尚未取得出师资格的青年农民,系统地接受农学、植保、园艺、畜牧、农机等各方面的专业培训,学制灵活设置,按不同的季节安排有关课程。课程教学方案具有明显的实践特点,每一门课程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实习。这种学校的培训是正规教育的一部分。按原联邦德国法律,9年制毕业的学生,或11年制毕业的学生,如果选择农业职业,必须分别经过4年或2年的职业教育(学徒)达到13年的学习期限,方准出徒从事农场经营。13年高级中学毕业生如不进大学深造,择农为业,也须进行2年的农业职业教育才准进入农场。

在瑞士,每个县(相当于我国的乡)都设有官办培训学校,负责免费培训该地区的青年农民。在3年的职业培训和农场实习中,他们必须至少在培训学校完成1(可分年度、分季节)的培训。这种培训也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瑞士联邦农民联合会以及各州的分会负责制订农民职业培训的计划和规范,并作为法定监督机构,负责向结业生颁发绿色证书,这套严格的体制保证了受训者的业务素质。

丹麦自1966年以来开始执行“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培训的学员主要是将要经营农场的青年。培训主办单位是设在全国各地的29所农业职业学校,开设基础课程、农场管理等课程,并要求参加3年的农场实践。政府规定只有获得“绿色证书”者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农场贷款。体系的管理协调机构是丹麦农业教育联合会。农业职业学校大部分由农民组织社团兴办。

2.农民培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推广机构,特别是地区和县一级推广机构,都承担着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职能。例如,在原联邦德国,每个地区的农业局都设有培训部,根据该地区的需求提供农学、畜牧、经营管理、妇女与家政方面的短期培训。在以大学为推广主体的美国,大部分农民专业培训也由县级推广机构来完成,培训的内容包括农业市场、农村青年四健教育、家政和实用技术等。农民教育是美国大学推广教育的核心。瑞士的州农业咨询服务中心设有不同专业的培训班,对农村青年、农村妇女进行短期培训。同时根据需求,提供旨在解决生产问题的专业技术培训。推广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已经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

荷兰的推广机构与学校结合,开展对农民的短期培训,在一些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推广机构提供的培训之外,另有一些专门培训机构也开展对农民的在职培训。英国的一些培训机构对本地区的农民有偿开设1-5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有的农业发展和咨询服务机构在动物生产和防疫方面免费为当地农民服务,并每月为农民定期提供农业信息。

荷兰的一些中学为农民开设奶牛饲养、计算机等13天课程。除此之外,全国设有11个实践培训中心,按不同专业设有实习农场,具有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习条件,除了农民去推广机构组织的试验站实习以外,这些学校、实践培训中心是农民最理想的学习、实践场所,但是其费用是由农民自己负担的。

3.民办机构的农民培训网络。20世纪50年代中期,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迅速走上了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轨道,农民对咨询服务和培训的需求愈来愈大,这促使民办组织,如农民协会、生产合作社、教会组织,参与社区农民的培训。农民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大都提供专业生产技术培训,而教会组织则更多地针对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侧重于社区建设、人际沟通、家庭组织等社会学方面的培训。

三、农业推广教育方法

1.农业推广教育方法的分类。

(1)按传播方式分类,分为:①个别方式。包括访问农户、定点咨询、非正式接触、模范农户、田间旗帜等方法。②群体方式。包括方法示范、成果示范、竞赛、现场参观、非正式讨论、讲习班、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经验交流等方法。③大众方式。包括报纸、墙报、黑板报、新闻通讯、小册子、活页资料等印刷品传播媒介,广播、电视、幻灯、电影、投影放映仪等视听传播媒介,以及广告、展览陈列等静态传播媒介。

(2)按指导方式分类,分为:①集体指导,如培训、开会、座谈、讲演、电影;②书面指导,如报纸、刊物、活页资料;③评比指导,如品评会、竞赛会、鉴定会、奖励会;④现场指导,如果树修剪,农机具作业表演、田间示范;⑤通信、广播电脑指导,如函授、电话、书信、广播电视教学、电脑服务;⑥个人接触指导,如巡回访问、咨询;⑦组织指导,如合作活动、生产经营联合体、专业研究小组;⑧文字媒介,如活页资料、推广手册、新闻报道、通信、教材、广告、文告、传单等。

2.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大量的实践证明,农业推广教育在选用某种教学方法时,都应考虑以下几点经验:

(1)避免单一教学方法。推广人员应该针对教学目的、内容、对象,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于其他方法。

(2)配套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当推广教学目的、内容确定以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各种推广对象中造成学习气氛,可以使所要推广的信息或技术在各种学习者当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在推广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越多,推广信息、技术也传播得越快、越广。如果几种教学手段能很好地结合,不仅可使推广人员与农民的个人接触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在许多场合,推广人员即使不在场,也可以增加推广接触的次数。家庭访问,继之以通讯函件,加上贴在公共场所的一张广告画,就可促成三次推广接触,而其中只有一次占去推广人员较多的时间。

(3)重叠使用教学方法。同时重叠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可以扩充教学过程的内涵,活跃教学气氛,增加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推广教学中选用的方法,应该注意重叠使用。例如在示范教学时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成果示范或技术示范的教学目的。

(4)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农民认识、理解、接受的信息和技术,主要是靠直观感受,而不是靠推理分析。在实践中,应尽可能地选用成果示范、技术示范、现场指导、挂图、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教学手段,以提高推广教学的效果。

3.几种主要的推广教育方法。

(1)个别教学法。推广工作者同对象在一对一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训,就称为个别教学法。面对面的个别指导,是有效的推广教学方法,深受农民欢迎,也为各国推广人员所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推广人员有机会和推广对象个别接触,是了解农民需要、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是农民了解推广人员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广人员取得农民的信任。当面交谈可以针对农民的真正需要,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办法,还可向农民学到有用的实际经验,从农民那里了解对工作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于那些识字不多或性格内向的农民,比其他方式更为有效。例如:走访农户、定点咨询。

(2)群体教学法。推广工作者同多个对象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训,称为群体教学法。

在推广教学中,群体教学法比个别教学法的应用更加广泛。这一方面是因为同一地区的农民,往往有许多共同特点,可以推广相同的项目。更主要的原因是,群体教学可以同时向许多人传播技术信息,普及更多推广内容;可以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可以通过示范教学、集体讨论、交流经验等,加速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而且,群体教学法比个体教学法更节省时间和人力,在时间有限或推广人员较少时,更易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技术示范法、效果示范法、现场参观教学法。

(3)大众教学法。推广工作的对象面广量大,推广人员不可能一一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教学服务。因此,通过报纸、书刊、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较快地为大范围地区农民群体提供信息。技术的宣传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农业推广组织机构的重视,大众传播方式的推广教学,可以使大量的农民迅速获得新观念、新技术、新经验和新的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农民了解某些生产上的紧急情报。

多媒体教学,共98张幻灯片。

本章思考题

1. 为什么要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评价?

2.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有哪些经济评价指标?

3. 如何评价农业推广的推广程度?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汪荣康,《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章 节

第十一章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学时

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科技成果的概念及分类,理解科技成果的特点。掌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指标体系。

重 点

难 点

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体系。

难点: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体系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的概述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及分类

()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

科技成果指的是某一科学技术课题,通过调查、试验、研制、实验、观测或思维活动取得新成就,并通过技术鉴定和社会实践认可,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结果。

科技成果的概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科技成果必须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而取得,是科研人员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向大自然索取的第一手资料或发现的新现象,经分析归纳而成的一个较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利用此成果可以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②科技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性与先进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如果一项研究工作,仅仅是重复前人的劳动,既没有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见解,也没有技术上的改进与提高,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其结果也不能称为科技成果;

③科技成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其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大小,必须以技术鉴定或评议的形式进行审定认可。

()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

为正确制定,有效管理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成果的科学分类。

1.按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基础性研究成果

是指在农业科学领域中以认识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而取得的成果。这类成果常常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影响,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例如,农业研究中光合作用的研究,作物、动物遗传工程研究,生物固氮的研究,生物抗逆性的理论研究等。基础性研究成果,一般称为非物化性技术,技术表现形态是研究论文、报告或著作,技术成果载体是文字或印刷品,社会效益突出,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在成果转化中基本上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经过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才能在生产应用中转化为生产力。

②应用性研究成果

是指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为了实现某种实用目的,运用基础性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物质技术或方法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行之有效的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新品种等方面的成果。例如,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出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技术方法,根据生物抗逆性理论培育出抗逆性较强的品种,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农业生态条件的关系而研究出的作物栽培技术,根据动物某种疫病发生规律,研究出防病治病的新药品,等等。这类成果多数还不能直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大区域地应用,必须经过开发性研究后,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应用性研究成果,一般称为物化技术,技术表现形态大多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技术载体是人、图纸或实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是农业推广的主要内容。

③开发性研究成果

又称发展性研究成果或推广研究成果。是指为在生产上尽快推广应用性研究成果而进行的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是农业应用性研究成果的继续与发展,主要包括引进、改进、组装配套和中试等开发研究工作。也就是说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寻求明确、具体的技术开发活动,主要是研究解决应用性研究成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生产条件下推广应用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具体情况,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的某些关键技术方面,通过试验后加以一定的改进和提高,或根据多项应用性研究成果进行组装配套成综合技术,实现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协调和统一,从而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例如,一个新选育的水稻品种,只有通过引种和适应性试验,了解和掌握其丰产、抗逆和品质等特点,如成熟期、分蘖力、结实性、抗病性、肥水运筹等。并根据这些特点研究组装成配套技术,这样,才能使这一作物品种更好地发挥其增产潜力。开发性研究成果,一般说可获得直接的较大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总体效益。

2.根据专业管理范围分类

我国大农业管理一般分为五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及副业。据此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

①种植业成果;②林业成果;③畜牧业成果;④水产业成果;⑤副业成果。

3.根据科技成果的职能作用分类

①具有经济职能作用的成果

凡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并可用定量指标计算其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如作物新品种、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等成果。

②具有社会职能作用的成果

指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虽不能产生直接的、近期的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但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此两种效益多数难以用定量指标来计算,如环境治理、生态平衡方面的成果。

③具有认识职能作用的成果

如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其不能在生产中直接应用,也就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但它对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4.根据表现形式和商品化难易程度分类

①物质形态成果

又叫物化性成果,即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成果,如作物新品种、新农机具、新苗木、新化肥、新农药等,具有生产资料的性质,可以直接在市场销售,商品化最容易。

②技艺形态成果

又称方法技术类或非物化形态成果,此类成果无物质形态,而是以技艺的形式通过各种载体存在和传播,如植保技术、果树修剪技术、畜禽饲养技术等。此类成果一般不能直接在技术市场出售,当前主要是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或技术培训等实现一定的商品化。

③知识形态成果

如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的成果,既非物化形态,又非技艺形态,而是以论文、报告等知识形态而存在,不能进入技术市场交易。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1.区域适应性

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的土、肥、水、光、气、热等条件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资源类型,而不同区域的生态资源的性质、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等都具有很大差别,甚至在小范围内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在一定的生态资源环境下研制出的农业科技成果,只能在生态资源相同或相近的地区推广使用。例如,特早熟棉花新品种只能在特早熟棉区推广,中早熟棉花品种一般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适应性好,产量高。

2.综合性及相关性

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以是单项技术措施,也可以是综合技术措施,一般相关的两项或多项技术协调配合,或采用综合性技术措施,其整体的效益往往大于各单项技术效应的总和。如良种配良法,即采用优良品种的同时,要配之以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耕作、种植、灌溉制度等,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效应。还有,各项农业科技成果之间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在关键技术措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和互作效应。如品种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有的品种宜密植,有的则宜稀植;化肥与灌水之间、上茬与下茬之间……,所以,在技术推广中,必须考虑各项技术、各项成果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其正相关,避免其负相关,来提高技术的整体效应。

3.自然扩散性

又叫开放性,农业科技成果多数是在公开的田地上研制而成的(少数是在室内或保密条件下完成的),而且必须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示范。这就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难以保密(可控性差),很容易在不知不觉情况下自动扩散(不推自广)。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易形成专利或商品。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

1.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

科技成果的转移是指科技成果由某一领域、行业、地区、国家向其他领域、行业、地区、国家的移植。科技成果的转移是科技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进中国,农业新品种引进和输出等都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

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指把技术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农业生产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产生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并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

从广义上说,是指科技成果由科技部门向生产领域不断运动,成果形态不断发生质变,最终形成现实生产力,进而推广应用产生效益的过程。广义的转化包括: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发展性研究成果,直到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形成生产能力,并获得直接或间接的效益为止。

从狭义上说,是指科研单位在试验场、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的应用性、开发性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被农民认识、采纳、应用,使其在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规模效益。一般地说,农业推广工作所承担的“转化”就是指狭义的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构成要素

1.转化主体

即转化机构和转化人员。它在构成要素中起主导作用,是成果转化构成的第一要素。

2.转化客体

即被转化的具体项目。它是转化主体的作用对象,又是转化受体的采用对象。

3.转化受体

即农村的某一组织、某一乡村或农户农民个人。他们既是转化客体的采用者,又是转化结果的直接受益者。

4.转化环境

即转化工作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产地条件(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等);社会环境如市场、信息、交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5.转化手段

即使成果得以正常转化的技术与艺术,转化的方式、方法、所需要的设备等。它们是转化工作必不可少的管理因素及物质基础。

6.转化结果

即成果转化工作产生的效益。一般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正确的转化理论和转化信息指导下,由转化主体采用一定的转化手段,将转化客体授予转化受体,使之接受,直到产生转化结果。它可用图15-1来表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当一项研究项目经过实验、研究,达到了计划的要求,并通过了成果鉴定以后,就要通过技术示范、推广等形式,使科技成果尽快在生产上普及应用,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这一过程就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包括产出成果→扩散成果→采纳成果。也就是说,包括成果产出系统(研究系统)、成果扩散系统(推广系统)和成果采纳系统(生产应用系统)三部分。成果产出以后能否形成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成果扩散系统和成果采纳系统。

大量研究文献认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领域涉及三个阶段,这是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上可以利用的硬件和软件。在第一阶段的转化中,也不是一次转化就能完成的,当中还要经过若干小阶段。例如: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是自然科学家们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反复实验和思维加工,从中得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这是第一次转化。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是关于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为了指导生产和在生产上加以利用,它要借助于先进的实验手段,经过科学家们的分析和组合,成为技术科学,这是第二次转化。技术科学是联系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的桥梁,但它不能直接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还必须再向应用科学转化;应用科学实践性和专业性强,服务对象具体,但内容博大,门类繁多,最终都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要物化在技术载体中,成为硬件;二是要变成操作程序、技巧及各种配方,成为软件。硬件和软件是可直接在生产中应用的科技成果。它们是在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经过三次转化而来的。这三次转化构成了成果转化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硬件和软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硬件和软件是最接近生产力的形态,但它还不等于生产力,仍需要按一定的技术构成与诸种生产力因素相结合,经过科技人员的安装、调试、检验等操作,进入实际生产过程运行起来,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产品,于是,硬件和软件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飞跃。这次飞跃是科学技术进步在农业发展中所占份额迅速提高的决定性环节,十分重要,否则,农业发展以靠科技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阶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内在因素。最接近生产力形态的硬件和软件经过科技人员的传播,变成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和操作技能后,一方面转化为丰富的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转化为货币,从而实现了生产者的愿望;另一方面转化为生产者的内在因素。即成为农民群众新的素质,包括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意识的增强、最终达到观念的更新。于是,又实现了由物质向精神的飞跃,为实现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来看,关键部分是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它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并经过开发研究和推广工作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也不能忽视,因为,忽视应用基础研究有碍于应用技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忽视开发研究则会妨碍应用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

农业科技成果是用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知识形态产品。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的内在特点和外在特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二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商品化进入流通流向生产领域;另一种是通过非商品化、非流通形式进入生产领域。按其能否商品化和商品化的难易程度,农业科技成果可以下列几种形态进行转化:

1.物化产品

这类产品是有形的,可以形成商品化,例如,种子、化肥、农药、地膜、食用菌、畜禽良种、药品、疫()苗、苗木、农机具等。这类农业科技成果采取适当交换方式,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回研制成本,有些成果还能创造较高的利润。

2.技术性形态成果

这类成果以非物化的信息形态存在、传播和被使用,例如,抗旱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生态技术等。多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联产技术服务、技术经济一体化承包和组建技术产业公司等方式获得经济收入。

3.技能和技巧

这类技术不能物化,也难信息化,常常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需要拥有者亲自教授,使用者用心体会才能掌握。例如果树修剪、看苗施肥等技术,一般伴随技术性形态成果进行商品性的交换。

4.服务性知识产品

这类成果既不是物化形态,又不是技能技巧,虽然能够为农业生产科研服务,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能交换(不能商品化),更不能形成技术市场。如生态区划、开发方案、农村规划、战略研究等。这类成果的转化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受益者是一定区域内在广大民众。其转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和社会进步上。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衡量和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和效率的指标主要有转化率、推广度、推广率及推广指数等。

()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通常用转化率来表示。转化率包括两方面:①转化周期;②转化成果数。转化周期,是指科研成果自鉴定之日起,到生产上普及推广之日止的时间。转化成果数是指在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的成果数。转化周期越短,研究成果推广速度越快,则转化率越高。转化率可用下式表示:

Ra0t/at0×100

式中:R———转化率 。

  ao——实际转化成果数。

  to——实际转化周期。

  a——研究成果数。

t——正常转化周期

上式中,at是确定的,是相对稳定值。a0t0是不确定的,为两个变量。一般情况下a0a,若a0a为不成立,因为实际转化成果数不可能超过研究成果数。t0t,若t0t为不可能,因为实际转化周期比正常转化周期短的话,表明研究成果没有达到正常的转化周期,或者没有转化周期,这样的成果推广开来是草率的,不符合推广程序,从而达不到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不应列入转化率的计算。

例如,某单位“七五”期间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50项,实际转化成果为80项。假设正常成果转化周期为5年,实际转化周期为6年,那么该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

即:该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26.67%

()推广度

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多项技术的推广度可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平均推广度。

推广规模指推广的范围、数量大小。其单位有:面积(平方米、公顷等);机器数量(台、件等);苗木数量(株数等)

实际推广规模指已经推广的实际统计数。

应推广规模指某项成果推广时应该达到、可能达到的最大局限规模,为一个估计数,它是根据某项成果的特点、水平、内容、作用、适用范围,与同类成果的竞争力及其与同类成果的平衡关系所确定的。

推广度在0%100%之间变化。一般情况下,一项成果在有效推广期内的年推广情况(年推广度)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即推广度由低到高,达顶点后又下降,降至为零,即停止推广。依最高推广的实际推广规模算出的推广度为该成果的年最高推广度;根据某年实际推广规模算出的推广度为该年度的,即年推广度;有效推广期内各年推广度的平均称该成果的平均推广度,也就是一般指的某成果的推广度。

群体推广度指成果群体中各成果推广度的平均值称为群体推广度。

(三)推广率

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程度的指标,即已推广的科技成果数占成果总数的百分比。

推广率=已推广科技成果数/科技成果数×100

一般认为推广度达15%~20%的科技成果即为已推广的成果,或社会经济效益达100万元以上也可认为该成果已被推广。

例:调查河北省13个农业科研、教育单位19861991年共取得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617项,已推广成果312项,其推广率为:

推广率=已推广科技成果树/总科技成果数×100%=312/617×100%=50.57%

(四)推广指数

成果的推广度和推广率都只能从某个角度反映成果的推广状况,而不能全面反映某单位、某地区、某系统(部门)在某一时期内的成果推广的全面状况。为此,引入“推广指数”作为同时反映成果推广率和推广度的共同指标,可较全面地反映成果推广状况。推广指数可用下式表示:

推广指数=

例:某省在198l1990年期间培育或引进玉米新品种7个。据调查统计得知,各品种的年最高推广度和平均推广度分别为:



玉米品种代号    A      B    C    D      E    F    G

年最高推广度  19.0    25.0  56.0   70.0    9.5  35.5  46.0

平均推广度      8.5    16.5  47.8  52.0    3.5  27.6  37.7

求该省19811990年期间玉米新品种的群体推广度、推广率及推广指数(以年最高推广度>20%为起点推广度)

群体推广度=277

推广率=已推广科技成果数/科技成果数×100=5/771.4

推广指数=×100%=445

多媒体教学,共68张幻灯片。

本章思考题

1.农业科技成果含义有哪些?

2.按研究性质分类农业科技成果分为哪几类?

3.农业科技成果有哪些特点?

4.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6.什么是转化率?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慧军主编、郝建平等副主编《农业推广学》(21世纪)农业出版社,2002

2.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农业部《关于做好2003年科教兴农工作的意见》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关闭窗口
欧宝官方网站入口植物生产类教学实验中心 2013 版权所有

地址:山西省太谷县山西农业大学   电话:0354-6288344   邮编:0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