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刚才我们从历史、现实和未来认识了植物病害的重要性,也明确了植物病害的危害,那么什么是植物病害?植物病害的表观特征是什么?植物病害有那些类型?本章就主要回答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始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主要内容: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病害我们大家都见过,但什么是植物病害?从科学的角度给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植物病害的定义或概念就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内涵和外延是基本一致的。综合各种观点和表述,下面我们给植物病害一个简单、概括的概念。 一、什么是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病害的定义很多,常见的8种。见参考资料推荐概念:A、普病教材,1997;B、曾士迈,1989。简言之,所谓的植物病害就是“由于不良环境条件和病原生物的侵害,植物从生理到组织再到形态发生病理变化并最终导致经济损失的过程”。 定义中需要指出的是:1 影响因素包括:(1)非生物性因素:指极端温度,水分、营养失调,有害气体等;(2)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性病原物;2 正常与失常,健康与病态:这都是相对而言,是边界模糊的概念,但其核心是明确的。 二、植物病害的特点从以上病害的概念可以看出,植物病害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病变 环境条件的有害作用(不良的环境条件,其他生物的侵袭)↓植物新陈代谢受到干扰,出现紊乱,生理生化功能失调(生理病变)↓细胞、组织结构异常(组织病变)↓器官和外部形态异常(形态病变)例如:水稻稻瘟病,叶片症状为;病原物侵染后,先是生理生化失调(呼吸、蒸腾加强,产生植保素、PR蛋白),侵染点周围叶绿素急剧减少(生理病变)→细胞、叶肉组织受害逐渐死亡(组织病变)→叶表出现褪绿变黄变褐的枯斑(形态病变) 可见,环境因素的有害作用,并不都是构成病害的原因,只有那些能引起植物生理程序正常功能失常,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的,且过程是动态连续的时,才能称其为病害,可以说病害是动态的病理变化过程及其后果。 显然,单纯的机械损伤,冰雹、鸟兽取食、虫伤等都不列入病害之中,因为他们对植物的损害是瞬间完成的,没有病理变化过程,这是病害与伤害的本质区别。 2 病原 即植物病害的发生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或“病因”(或病原)”的。 发生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体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两类,具体有以下三种—— 1)不良的环境条件(物理的或化学的),即非生物因素; 2)病原生物:即生物因素(外来的)。我们把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gen)。 3)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即生物因素(植物自身的因素)。如植物种质由于先天发育不全,或带有某种异常的遗传因子,播种后显示出遗传性病变或程生理性病变。如白化苗、先天不孕等。 植物病理学主要是研究病原生物。 3 症状 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或其外表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也就是“形态病变”。植物病害的症状比较复杂,类型比较多,变化也比较大。由于症状肉眼可见,而且是病害最直观的表现,所以在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 4 经济观念 上面所说的是生理学、生物学观点下的病害概念,但并非凡是具有病理变化过程的都称之为病害,还必须从经济观点认识病害。 定义中不难看出,对人类而言,所谓病害需要造成一定经济上的损失,也就是说其病理变化过程的结果只有当造成人所需产品的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时,才称其为病害。 如果这种病变过程其结果对人没有损失,甚至对人有益,也不包括在我们植物病害研究范畴。如茭白黑粉病、韭黄、蒜黄、郁金香花叶病(病毒所致)等; 当然,从植物本身而言,病害概念不应加进经济学观点。 5 生态观 进一步从生态观点分析病害,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有些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如水分、光照、无机营养,但若强度或浓度过高或过低,超过了植物自调节范围,便成了致病的因素;对于非需要的也如此;在生物因素中,可分为对植物有益(豆科植物根瘤菌)、有害、中性三大类,对于有害生物,在自然生态系中,它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但在农业生态系中,由于人类的干扰,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病害就发生了。所以,病害可以看作生态失调的现象。 6 个体和群体 病害总是在植物个体或个体的局部上的具体表现的,而病害的损失往往是以群体受害为基础的,只有正确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病害的概念。
综上所述,病害的实质: 1 有害环境因素(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的作用; 2 动态连续的病理变化过程; 3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 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 一、几个专业术语: 1 病原(因)(Cause of Disease):引起植物生病的直接原因。 2 寄生物(parasite):以寄生方式为生活的生物,或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3 寄主(Host):被寄生物所寄生的生物; 4 病原物(Pathogen):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 5 病原菌:真菌、细菌生物性病原物称之为。 二、植物病害及其病因分析 1 病原 (1)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中主要是寄生于高等植物的多种真菌、病毒(类病毒)、细菌、植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它们是寄生物,也是病原物。涉及整个生物界。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能够传染,因此,将这类病害称作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如小麦条锈病、烟草花叶病、白菜软腐病、泡桐丛枝病、大豆根节线虫病和菟丝子害等; (2)非生物因素: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量、温度失调、水分失调、盐碱和有毒物质或有害气体、光照过强或过弱等;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相互传染,因此,将这类病害称作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对于非侵染性病害来讲,由于各种植物对环境条件的反应不同,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只有那些对不利环境因素较敏感的植物才会生病,因此,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是两方面的,即不利的环境因素和植物对这些因素的反应。 2 感病寄主 不同植物种类、品种、品系或个体间对病害的表现不一,其发病程度、轻重也就不一。只有那些感病寄主植物在大面积种植下,病害才会大流行。 3 环境条件 有适宜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寄主、病原物、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害三角)。但对某一些或某种植物病害而言,三者不是等同的,有主次之分,要区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小麦条锈病发生条件:大面积单一的感病小麦品种; 适宜的环境条件(北京地区4月上中~5月上的降雨); 越冬菌源(或大区流行的越冬菌源); 小麦赤霉病:南方,菌源大量存在,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明显,病害发生主要决定于扬花——糊熟期的降雨。 4 人对病害流行的干预作用(病四角关系) 70年代初,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是因大面积种植单一的不抗T小种的玉米品种所致,导致病害大发生,损失惨重。 人的经济、社会、商业、文化交流等活动,携带传播病害的事例屡见不鲜,如: 甘薯黑斑病,日本侵华传来; 澳大利亚的小麦条锈病; 苹果黑星病,接穗传播等; 品种的引进、调运等,如水稻白叶枯病的北移;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 症状(symptom):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包括病状和病征。病状: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病征(sign):病原物在感病植物病部所形成的结构或特征。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类型,掌握主要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进行病害初步诊断的重要一环。 1 病状类型 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即病状,可归纳为五大类型; (1)变色(discolour): 植物被侵染后,细胞色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表观颜色变化。细胞并没死亡。 变色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为果实和花上。甚至全株。 常见变色有两种。 A 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黄化、白化、红化、银叶等; 褪绿:叶绿素减少,叶片均匀变浅绿色;例:缺N,盐碱危害; 黄化:叶绿素减少,叶黄素增多,叶片变黄;例:小麦黄矮病——桔黄色;苹果黄叶病,缺Fe。 红叶:花青素增多。例:小麦红矮病,桃红叶病(病毒病) 银叶:叶片变成银灰色,且表皮与叶肉分离;例:苹果银叶病; 白化:呈白色;例:玉米缺Z的白苗; B 不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花叶; 花叶:叶肉色泽浓淡不均,呈斑驳状;例:马铃薯花叶病;苹果花叶病(病毒病) 条斑、条纹:例,水稻普通矮缩病——叶脉平行条状; 明脉:主脉、支脉呈透明状,叶肉呈绿色;如苹果花叶病; (2)坏死(necrosis): 寄主植物细胞、组织死亡,但仍保持原有形状。受害部位不同,表现不同。一般颜色变褐或后期变灰白色,病斑形状有多种。 A 各种斑点(spot): 角斑,如棉花细菌性角斑病;黄瓜霜霉病; 条斑:玉米大斑病(条斑,呈梭形) 网斑:花生网斑病 圆斑、轮班:番茄早疫病;苹果圆斑病;烟草环斑病;柿子圆斑病; B:枯斑: 穿孔:桃细菌性穿孔病,桃褐斑穿孔病; 叶枯:日灼病; 稍枯:嫩芽枯死; 立枯:幼苗茎基部枯死,倒伏或不倒伏; 猝倒: 黄瓜猝倒病 (3)腐烂(rot): 寄主组织坏死,分解、腐败,根、茎、叶、花、果均可发生,尤其是幼嫩多汁的组织更易发生; 腐败常伴有气味,有的还有流胶产生; 腐烂又分: A 干腐:水分及时散失、组织干缩,例玉米干腐病; B 湿腐:水分不能及时散失,苹果腐烂病,棉花烂铃病; C 软腐:中胶层先受到破坏,细胞离析后再分解,如瓜、果、蔬菜的软腐病; 根据腐烂发生的部位,又可分为根腐、茎腐、果腐、花腐、种腐; (4)萎蔫(wilt): 植物根茎维管束受到破坏,而皮层组织完好,出现由于水分供应不及,不可呢的凋萎现象。 枯萎:发展较慢,轻者萎蔫,重者枯死,例棉花黄、枯萎病; 青枯:迅速凋萎死亡,而叶色仍呈绿色;如茄子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等; (5)畸形 (malformation): 寄主细胞、组织受到抑制,或促进增长,局部或全株表现畸形。 矮化、矮缩:缺素、病毒;玉米粗缩病; 丛生、丛枝:泡桐丛枝病; 器官变态:谷子白发病,枣疯病;花变叶; 卷叶、蕨叶、扁枝:国槐带化病; 徒长:水稻恶苗病; 肿瘤:葡萄根癌病,大白菜根肿病等; 2 病征类型 症状的另一方面为病征表现,根据病原物各种形态、结构表现,也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A 霉状物:霜霉、灰霉、青霉(各种霜霉病,番茄灰霉病、苹果青霉病)B 粉状物:白粉、黑粉、黄粉(白粉病、黑粉病);C 锈状物:锈病;D 颗粒状、点状物:炭疽病、白粉病后期的闭囊壳;E 絮状物:水稻绵腐病(烂秧)、苹果白娟病;F 菌核、菌索:油菜菌核病、小麦纹枯病、苹果紫纹羽病;G 溢脓:杨树细菌性溃疡病;H 管状物:苹果—桧柏锈病。 3 症状的复杂性 症状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和寄主相互作用的最后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为此,症状是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由于植物病害是复杂的大系统,环境条件多变,植物种类和病原物种类多,增加了症状的复杂性。 (1)不同生育期、不同环境条件症状不同 如:谷子白发病,第一烂芽、幼苗和3-4叶片灰白; 不抽心叶,不能正常展开,象一杆枪,呈白色——枪谷、白尖。 心叶破裂呈丝状——白发; 抽穗畸形,小花内外颖卷曲——刺猬头; 苹果锈果病:锈果型 花脸型: 混合型: (2)同症、异症 同症:不同病原物引起相同的症状;如黄叶病(缺Fe,病毒);桃穿孔病(细菌性、褐斑穿孔、霉斑穿孔) 异症:同一病原物引起不同的症状:如苹果——桧柏锈病; (3)潜伏侵染、隐症 潜伏侵染:有些病害侵染后不表现明显症状,苹果腐烂病; 隐症:有些病毒病害的症状因高温而消失的现象。(带毒者、体); (4)复合侵染 多种病原物同时侵染同一寄主植物的现象。如TMV、PVX混合侵染番茄,造成褐色条斑。生物性病原与非生物性病原混合侵染。 四、植物病害的分类 植物病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作用和目的意义。主要有6种: 1 根据病因分: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用于区别病害两大类型)。 2 根据病原物分: 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以反应同类病原物所致病害的共同特征; 3 根据症状分: 叶斑病、腐烂病、萎蔫病、白粉病、锈病等,说明病理解剖上的变化和病害发展过程,有利于诊断; 4 根据受害部位分: 根病、叶病、果病、花病、种子病害等;说明发病的共同部位,有由于诊断; 5 根据病害传播方式分: 气传病害、土传病害、雨传病害、虫传病害等;便于制定防治策略; 6 根据寄主植物种类分: 大田作物病害(小麦病害、水稻病害等)、果树病害、林木病害、花卉病害、草坪草病害、药用植物病害、水生植物病害等;便于了解某一种寄主植物的病害情况; 7 按发病区域分: 普发、区域发; 8 按病害来源分: 外来、原有; 9 按发病速度分: 急性、慢性; 10 按严重度分: 流行病、地方病; 11 按发生频率分: 常发病、偶发病
五、 对于植物病害的两种不同的观点:病理学的观点与生态学的观点 人们对于植物病害的认识,自上世纪(19世纪)破除了宗教迷信和低等生物自然发生的障碍以后,走上了观察、分析、比较的科学研究的道路。一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在推广应用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与病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个研究实践取得成绩与胜利的过程中,在人们的思想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植物病害是一种非自然的、非正常的、坏的现象,研究植物病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排除或者是消灭植物病害。这是植物病理学中普遍的传统观点,可以称为病理学观点。另一方面,人们在与病害做斗争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成功的经验,甚至失败的教训,从而逐步认识到植物病原物是多变的,难以彻底消灭。近年来又因生态理论观点的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因此在植物流行学中逐步形成了另一种看待植物病害的观点,他们把植物病害看作为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们在生物的群落中可以起到抑制和稳定种群数目的作用,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还有可能有其他的作用。总之,病害是生态学系统中众多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一个环节,是生态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成分,不能单凭人类的利用观点对其作出主观的评价,这种观点有可称为生态学的观点。
对于病害发生发展的原因,两种观点的见解也不同,植物病理学的传统观点着眼于植物个体受害,认为植物发病根本原因是病原物的侵染,寄主的感病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也是发病的原因。即所谓的“病三角”的观点。生态学的观点着眼于群体中的病害状态,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病害处于平衡状态或常发的状态,病三角的观点是适用的,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病害容易成为流行状态,大都由于人类活动干扰,破坏了病害的平衡状态引起,因此,对于病害流行的原因出了“病三角”之外,还加上“人类干扰”这个重要的因素,即所谓的“病害四面体”的观点。
在处理病害问题的战略目标方面,两种观点也不一致,病理学观点的目标是防治病害,排除或消灭病原物,生态学观点的目标是管理病害,在寄主与病原物共存的前提下,建立人为的病害平衡,把病害控制在不致造成经济危害的水平上。 这两种观点区分当然是相对的,对病害发生发展的许多基本规律的认识之上,两种观点是一致的。
板书安排: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什么是植物病害:不良环境条件和病原生物,植物从生理到组织再到形态发生病理变化,致经济损失。 二、 植物病害的特点:1.病原,2.病变;3症状;4损失;5.生态;6.个体和群体。 第二节 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一、 几个专业术语:病原;寄生物;寄主;病原物;病原菌。 二、 植物病害及其病因分析:病原,寄主,环境;人为。 病原——生物和非生物,能致病。 寄主——感病,大面积,单一。 环境——适宜的,对病菌。 人为——活动,经济,社会,军事等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 概念:症状2各方面——病状及病征。 1. 病状类型:5种——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类型。 2. 病征类型:霉状物; 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点状物;絮状物;菌核、菌索;溢脓;管状物等。 3. 症状的复杂性:环境、生育期等;同症、异症;潜伏侵染、隐症:复合侵染等。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分类 1. 分类 不用角度、侧面分。从病因,病原、症状,部位,传播。流行,循环,寄主,区域,速度,频率等分。 2.两种观点:传统和现代。 小结 n植物病害的概念?n植物病害与伤害的区别。病变过程。n症状:病状、病症及其类型。n病害发生的原因。两类病害: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及其区别。n病害三角和病害四面体n病理学的观点与生态学的观点n植物病害的分类。
|